郑羽,男,工学博士,教授,博士生导师,现为生命科学学院“脑科学与脑认知技术”研究方向负责人。郑老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,爱岗敬业,关心学生,严于律己,在17年的教书生涯中彰显着师者的使命与担当。
自2011年担任生物医学工程系系主任工作后,郑老师参与并成功申报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,组织并完成了生物医学工程系5个实验室的建设工作,实现了生物医学工程系实验室从无到有的转变,为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后期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;他组织并制定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,在2012年成功招收了第一届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,组织完成生物医学工程新专业验收、学科及硕士学位点合格性评估等一系列工作。
郑老师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技术手段,通过加大实习实践基地建设,突出“医工”结合模式,先后组织300名本科生在天津南开医院等多家医院参观实习,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。
郑老师曾获省部级教学成果3等奖,主持完成省部级教改课题“生物医学工程教学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”,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天津市重点教改课题“双系统四体系”产教融合现代产业学院的构建与实施;还将学校实践教学手段与医院的实践培养体系进行系统融合,提出了构建学校-医院-企业多平台融合的工程教育实践体系模式,主编教材《传感器与医学工程》获评2021年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材。
多年来,郑老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,潜心教书育人,始终把学生的成才放在第一位。他尊重学生,平等公正对待学生,对学生严慈相济,做学生的良师益友。教学上,他围绕《生命科学导论》、《传感器与医学工程》等核心课程建立课程群,突出每门课程的重点,强调课程间的关联性,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,在课程设置和参与编写的多部教材中,增加了将可穿戴设备与智能纺织品相结合的内容,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;在教学方法上,他突出“学生为主体,教师为主导”的教育理念,利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方法和SOPC在线课程建设,结合线上讨论和线下交流,自研教学模块开发,加强网络化实验教学,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。
在他的学生中,陈志堂、高扬、李晴文、田春晓等多名同学目前分别在上海交通大学、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、北京邮电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,邱倩、葛亚芳、王萌亚等多名同学分别获得了北京工业大学和天津大学硕士学位。
郑老师曾先后担任生医1401、生医1601的班主任工作,其中生医1401在考研率、高质量就业率等方面综合排名全院第一。近年来,郑老师指导研究生发表SCI/EI论文40余篇,授权国家专利10余项,指导本科生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及学科竞赛中获奖10余项。
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,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、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,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示范性。郑老师重视基础研究工作,在从事脑神经科学与电磁生物效应的科研工作中,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,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精益求精。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,他一丝不苟,严格把关实验的每一个环节,对出现的一些特异性实验规律,每次都要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,反复验证。面对科研难题,勇于拼搏进取,在2018年和2020年,郑老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连续资助。
郑老师始终牢记初心使命,在教育工作中不断耕耘探索,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真诚和热爱,为学校和学院的发展、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